(导航地图突然卡住那晚,我正沿着滨海大道狂奔。仪表盘显示油量只剩15%,手机导航却像被潮水淹没般死机。后视镜里倒映着唐津高铁新开通的银色高架桥,钢轨切割着夕阳,像把城市劈成两半。突然想起2018年夏天,我蹲在废弃灯塔底座上,海风把刘海吹到眼睛里,铁锈味混着咸腥直冲鼻腔。)
去年霜降那天,我跟着观鸟协会的赵师傅去北大港湿地。潮间带刚退潮,滩涂上铺满灰褐色芦苇,远处有白鹭单腿立着,像被钉在琥珀里的标本。赵师傅说去年记录到12万只候鸟,但我觉得数字应该更多——那天我蹲在滩涂上,突然想起外婆教我认芦苇的夏天,她总说"苇花是天空的星星"。现在那些星星都飞走了,只剩下塑料瓶在浪里打转。
(手绘地图大致这样,箭头指向去年发现的废弃灯塔。其实灯塔早改造成观景台了,但当时我摸着生锈的基座,海风卷着海蛎子壳砸在脸上,突然听见对讲机里传来"发现废弃设施,已报备"的电流声。)


2015年第一次来海河湾,朋友指着"城市中岛"说这是生态奇迹。当时岛中央堆满建筑垃圾,野猫在钢筋上晒太阳,像在嘲笑人类。去年再访时听说填海造了湿地栈道,现在栈道两边全是开败的鸢尾花。但更让我震撼的是:去年夏天暴雨后,我在栈道缝隙里发现半截铸铁排水管,管壁长满蓝藻,说不上是治愈还是刺痛。
(突然想起唐津高铁沿线的工业美学。记得2019年拍废弃化工厂,铁丝网里钻出野蔷薇,钢框架被爬山虎覆盖成绿色浮雕。现在化工厂改建成文创园,玻璃幕墙倒映着高铁,像块割裂的镜子。有次在文创园咖啡厅,听见两个游客争论:"这里像科幻片场景对吧?可为什么觉得比真实更虚假?")
2022年台风"梅花"过境那天,我跟着环保志愿者去清理北大港湿地。潮水漫过警戒线,我们推着塑料浮筒往回走,突然发现滩涂上全是死去的招潮蟹。志愿者小张说:"蓝藻爆发是生态警钟。"但数据不会说谎——去年观鸟协会说有12万只候鸟栖息,但我觉得数字应该更多。那天我蹲在滩涂上,突然想起外婆教我认芦苇的夏天,她总说"苇花是天空的星星"。现在那些星星都飞走了,只剩下塑料瓶在浪里打转。
(手绘地图大致这样,箭头指向去年发现的废弃灯塔。其实灯塔早改造成观景台了,但当时我摸着生锈的基座,海风卷着海蛎子壳砸在脸上,突然听见对讲机里传来"发现废弃设施,已报备"的电流声。)
争议性观点藏在细节里:海河湾的"城市中岛"每年要烧掉3000万治理蓝藻,而北大港湿地用生态浮岛控制了80%污染。但打卡照永远拍不出潮间带的腥咸——去年我举着相机追拍红嘴鸥,镜头里突然出现只瘸腿的绿头鸭,它歪着脖子啄食我鞋带上的盐粒,那画面比任何滤镜都真实。
(突然想起唐津高铁沿线的工业美学。记得2019年拍废弃化工厂,铁丝网里钻出野蔷薇,钢框架被爬山虎覆盖成绿色浮雕。现在化工厂改建成文创园,玻璃幕墙倒映着高铁,像块割裂的镜子。有次在文创园咖啡厅,听见两个游客争论:"这里像科幻片场景对吧?可为什么觉得比真实更虚假?")
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答案:去年发现废弃灯塔时,管理员说"这里以前是渔汛信号站"。我摸着锈蚀的铜制发报机,突然听见海风里夹杂着1948年的摩尔斯电码。现在灯塔改造成观景台,游客们举着自拍杆说"这角度绝了",但没人知道基座里还埋着三具二战时期士兵的遗骸。
(手绘地图大致这样,箭头指向去年发现的废弃灯塔。其实灯塔早改造成观景台了,但当时我摸着生锈的基座,海风卷着海蛎子壳砸在脸上,突然听见对讲机里传来"发现废弃设施,已报备"的电流声。)

最后想对那些举着手机拍照的人说:天津的海湾不该只有打卡照,但打卡照也是风景的一部分。就像去年霜降那天,我在北大港湿地看见的——12万只候鸟掠过天际,翅膀划开雾霾,像在给这座城写一封未寄出的信。信封上沾着滩涂的泥浆,收件人写着"所有来过的人"。
(突然想起唐津高铁沿线的工业美学。记得2019年拍废弃化工厂,铁丝网里钻出野蔷薇,钢框架被爬山虎覆盖成绿色浮雕。现在化工厂改建成文创园,玻璃幕墙倒映着高铁,像块割裂的镜子。有次在文创园咖啡厅,听见两个游客争论:"这里像科幻片场景对吧?可为什么觉得比真实更虚假?")
灯塔信箱里藏着秘密:去年我给废弃灯塔管理员写信,问为什么把1948年的发报机改造成留言板。他说:"信号塔沉默了65年,留言板能替它们说话。"现在基座上贴满游客的便利贴,有写"谢谢你们守护记忆",也有写"这里像外星基地"。但最让我心慌的,是张泛黄的纸条:"1948年10月23日,信号兵王德发在此坚守。"
(手绘地图大致这样,箭头指向去年发现的废弃灯塔。其实灯塔早改造成观景台了,但当时我摸着生锈的基座,海风卷着海蛎子壳砸在脸上,突然听见对讲机里传来"发现废弃设施,已报备"的电流声。)
所以结论是:天津的海湾美得让人心慌。因为海河湾的生态改造像场魔术,北大港湿地的候鸟像迁徙的谜题,而唐津高铁沿线的工业废墟在重生。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答案,就像外婆教我认芦苇时说的:"苇花谢了会结籽,籽落进土里,明年还会长。"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