骑行路上的“地图”与“心路”——我与《骑遇365》的碰撞
提笔写《骑遇365摩托车自驾旅游路线图》,心里头有点复杂。这书,或者说这种“给摩托车手规划好了的旅行路线”的理念,像块石头,砸在我这颗习惯了在荒野里摸索的心湖上,激起了不小的涟漪。我,一个在非铺装路面上滚了十多年轮胎的“老炮儿”,我的骑行哲学,和它倡导的风格,到底是个啥关系?

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途骑行,是大学毕业后,骑着一辆老旧的玉柴,沿着滇藏线晃荡了三个月。那时候,地图?导航?那玩意儿在崇山峻岭里基本是扯淡。靠的是指北针,靠的是路边的标记,靠的是问路时对方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,靠的是偶尔在村口小酒馆里,和当地人喝到天亮才换来的模糊路线。那滋味,现在想起来,还是带着股子野性的甜。我学会了看地形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等高线,学会了听风声判断天气,学会了用最少的装备应对最复杂的路况。我的骑行哲学,从一开始,就带着一股子“不靠天,不靠地,全靠缘分和运气”的江湖气,还有点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执拗。
后来,车越骑越好,路越骑越远,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非铺装路面几乎跑了个遍。我见过沙漠里被风刮得变形的公路,也见过雨季时泥泞不堪的山路,更见过那些只在地图上标着虚线的“神秘小道”。我慢慢发现,骑行,不仅仅是机械地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,它更像是一场与自我、与自然的对话。速度?当然有,风驰电掣的感觉谁不想体验?但对我来说,更迷人的,是那种在广袤天地间,与孤独为伴,用轮子丈量土地的仪式感。我享受那种不确定性,享受那种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过程,享受那种抵达目的地后,看着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圆点变成现实场景的满足感。
这时候,《骑遇365》这本书,或者说它所代表的这种“规划好的路线”理念,就闯入了我的视野。它提倡速度,强调挑战,注重深度文化体验,试图将摩托车旅行变成一种更系统、更可复制、甚至有点“网红”式的体验。说实话,这和我那种“走到哪儿算哪儿”的野性风格,有点格格不入。
我翻开书,看着那些精心设计的路线,从川藏南线的经典路段到滇东南的秘境小径,再到西北的戈壁风情,每一条都充满了诱惑力。它们像是为那些追求效率、渴望体验特定风土人情的骑士量身定做。书里的路线,考虑了补给点、住宿、甚至某些路段的最佳骑行时间,这在一定程度上,确实解决了长途骑行中最大的痛点——后勤保障。对于那些刚入坑,或者时间有限,又想体验“诗和远方”的骑士来说,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。
然而,我心里总有点嘀咕。这种“规划”,会不会扼杀了骑行的灵魂?骑行,难道不应该是一种更自由、更随性的探索吗?我特别留意书中那些标着“挑战路段”的地方,比如连续爬坡、碎石路、甚至有些看似危险的弯道组合。我承认,这些路段确实能带来极致的刺激和成就感,但对我来说,这种刺激,更来自于在未知的路面上,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经验,一次次突破极限。书里的路线,虽然也提到了难度,但似乎更侧重于完成度,而不是那种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体验。我甚至有点怀疑,那些标着“最佳骑行时间”的路段,会不会在某个不巧的天气里,变成“死亡陷阱”?比如,书里说某段山路在10月天气最好,但如果你在5月遇到连绵阴雨,那可就麻烦了。
说到这里,我得聊聊我自己的一段经历。那是在几年前的青海环湖骑行,我选择了一条相对小众的路线,大部分是土路和砂石路。书面上,这条路线没什么名气,补给点也少,甚至有些路段地图上都没标记。但正是这段路,让我体验到了最纯粹的骑行。我遇到了暴风雪,在草原上迷路,和藏民一起喝青稞酒,修好了几乎报废的摩托车。那段经历,比我在别处走马观花地打卡那些“著名景点”要深刻得多。我学会了在极端天气下如何求生,学会了如何与当地人沟通,更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和脆弱。如果当时我跟着一条规划好的路线走,或许能轻松很多,但那种“在路上”的感觉,那种与未知抗争的刺激,恐怕就荡然无存了。
这段经历,让我对《骑遇365》的路线设计,有了更深的思考。它的优点,毋庸置疑。对于新手骑士来说,这是一份极好的参考,能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地区的路况,避免走弯路,也能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去长途骑行。对于有一定经验的骑士来说,这些路线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灵感,或者作为已有路线的补充。而且,这本书的策划者,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去实地考察的,路线的选择和描述,都相当用心,文化体验的融入,也很有特色。
但是,它的不足,也同样明显。首先,对于像我这样的“老鸟”来说,这些路线可能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和探索空间。我们更愿意去那些地图上没有标记的角落,去那些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地方。其次,过于强调“规划”,可能会让一些骑士产生依赖心理,忽视了自身技能的提升和应变能力的培养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骑行,终究是一种主观的体验。书里的路线再好,也代替不了你自己去踩下油门,去感受风,去聆听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。
所以,我对《骑遇365》,是欣赏的,也是保留意见的。它像是一个引路人,能把你带到一些不错的地方,但最终的路,还要靠你自己去走。它提供了一张“地图”,但真正的“心路”,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。
作为一个资深摩托车手和旅行爱好者,我有很多实用的经验想分享,这些经验,或许和《骑遇365》的理念不太一样,但却是我十多年骑行生涯的真心血。
第一,路线规划。别迷信任何一张地图,尤其是电子地图。多看纸质地图,学会看地形图,了解路线的整体走向和难度。出发前,一定要做足功课,了解目的地的天气、路况、文化习俗,甚至当地的治安情况。但更重要的是,要给自己留有余地,不要把行程排得太满,要允许自己随时改变计划。有时候,一条泥泞的小路,可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第二,装备选择。轻量化是王道,但不是一切。舒适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,同样重要。我的建议是,根据你的骑行风格和目的地,选择最适合你的装备。比如,如果你要去非铺装路面,一双好的骑行手套、一个可靠的头盔、一套耐磨的骑行服,比什么都重要。还有,别忘了带上备胎、补胎工具、打气筒、修车工具、应急药品,甚至一个便携式充电宝。
第三,维修保养。摩托车,是铁皮做的,不是神仙,总会出问题。所以,出发前,一定要把车彻底检查一遍,包括刹车、轮胎、油液、灯光等等。在路上的话,要学会基本的维修保养,比如换胎、紧固螺丝、调整刹车等等。记住,很多时候,一个小小的故障,就可能决定你的行程。
第四,安全应对。安全第一,永远是第一。遵守交通规则,不要飙车,不要酒驾,不要疲劳驾驶。在非铺装路面上,更要小心谨慎,减速慢行,注意观察路况。如果遇到恶劣天气,要果断放弃行程,寻找安全的地方避雨。还有,一定要告诉家人或朋友你的行程,并保持联系。
第五,与当地互动。骑行,不仅是身体的旅行,更是心灵的旅行。在路上,你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,他们可能是当地的村民,也可能是其他的骑行者。多和他们交流,了解他们的生活,学习他们的文化,这会让你的骑行之旅更加丰富多彩。记住,礼貌和尊重,是与人交流的基石。
最后,我想谈谈骑行旅游对个人成长、世界观、生活方式的影响。对我来说,骑行,不仅仅是一种爱好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让我变得更加独立、自信、勇敢,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,热爱这个世界。我学会了欣赏自然之美,学会了感恩生命之脆弱,更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。每一次骑行,都是一次自我挑战,也是一次自我成长。

《骑遇365》或类似的路线规划方式,或许不能完全代表我心中的骑行理想,但它无疑为骑行旅游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体验骑行的乐趣,去感受世界的美好。它也提醒我们,骑行,不仅仅是速度与激情,更是一种探索、一种体验、一种生活。
未来,我还会继续在非铺装路面上骑行,继续探索那些未知的地方,继续用轮子丈量土地。也许,我会选择一些《骑遇365》上的路线,也许,我会继续我自己的路。但无论怎样,我都会保持一颗开放的心,保持一颗探索的心,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。
骑行之路,漫漫长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