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的天气,我那点私藏的念想
说起邯郸的天气,我这住在这片土地上快六十年的老胳膊老腿,还真有点话要说。这天气啊,它可不只是冷热干湿那么简单,它就像个老朋友,时而跟你逗趣,时而跟你使性子,把个邯郸城搅得有滋有味。我总觉得,这天气里头,藏着不少邯郸人的故事和情感。

记得那年头,邯郸的夏天热得像个蒸笼。尤其是一九八几年,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空调,家家户户就靠那嘎吱作响的吊扇,或者干脆省着点电,晚上搬个小板凳到院子里,任凭蚊子“嗡嗡”地开演唱会。我那时候在单位上班,办公室里二十多个人挤在一间没空调的屋里,汗流浃背,看报纸都感觉字都模糊了。最要命的是晚上,睡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,热得翻来覆去,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,心里头就盼着能来场大雨,哪怕下个半宿也行。那时候,天气预报?那都是奢侈品,全凭经验。看天上的云,看日头的高度,听老人们说“今儿个准保得下”,心里头才有那么点盼头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的苦闷,现在的小年轻们是体会不到了,他们有空调,有手机里的实时天气,可那份纯粹的、对一场雨的渴望,我是挺怀念的。
还有一次,遇上沙尘暴。那天的沙尘暴,真是把我吓一跳。记得是零几年吧,那天早上出门,还没走几步,天就一下子黄了,风裹着沙子打得人睁不开眼,出门买菜的路都看不清了。我赶紧往家跑,跑到一半,沙子迷了眼,呛得我直咳嗽。那时候路边的杨柳树,以前挺茂盛的,那回沙尘暴过后,好多都秃了,光秃秃的枝丫伸在天上,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因为沙子把叶子都磨没了。那场沙尘暴过后,邯郸好长时间都没见着太阳,灰蒙蒙的天,让人心里也跟着沉甸甸的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沙尘暴,就像是一记警钟,提醒着我们,这环境,得保护。
说到天气预报,我倒是觉得,这玩意儿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。以前看电视,天气预报那主持人,念得跟背书似的,准确率嘛,也就那么回事。后来手机普及了,各种APP争相上线,预报得越来越细致,什么温度、湿度、风力、降水概率,说得头头是道。说实话,有时候我觉得这天气预报做得太细了,反而让人有点不适应。以前看天,凭感觉,心里有个大概就行;现在呢,手机一开,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还得看未来三天、未来一周,甚至未来一个月的天气。有时候我就在想,这天气预报,是不是把人跟老天爷的距离拉得太近了?以前,我们看天,更多的是敬畏和顺应;现在,我们好像有了更多的“掌控感”,可以提前好几周就规划好穿什么衣服,去哪里玩。但另一方面,我也觉得,这天气预报,确实方便了不少。尤其是对咱们邯郸人来说,这天气变化大,有时候一场雨没下透,下一会儿又停了,出门没带伞,就得淋成落汤鸡。现在有了天气预报,心里至少有个底,不至于出门被打个措手不及。
邯郸的“六九”天,那可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每年快到春天的时候,那天气就冷热不定,有时候穿棉袄,有时候穿单衣,一天里头能经历几个季节。老邯郸人常说,“六九”天,冻死老黄牛,那时候可真是这么回事。那时候的孩子们,最喜欢“六九”天,因为可以放风筝,可以滑冰。我小时候,就特别喜欢在“六九”天里头,跟小伙伴们在村头的空地上滑冰。那时候的冰,是天然的,硬邦邦的,滑起来特别带劲。现在想想,那“六九”天的冰,可比现在人工造的冰有味道多了。那冰,带着冬天的寒意,也带着春天的希望。
这天气,跟邯郸人的生活,真是密不可分。咱们邯郸人,就是有股子韧劲儿,不管天气多坏,生活都得照常进行。你看那“六九”天,虽然冷,但街上的人照样多,该干啥干啥。这天气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邯郸人的性格:既朴实,又坚韧。

现在,我年纪大了,出门少了,对天气的敏感也没以前那么强了。但有时候,我还是会看看天气预报,不是为了规划什么,就是觉得,那是个念想。就像小时候听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一样,听着听着,就睡着了。那声音,带着邯郸的口音,带着邯郸的味道,让人心里头踏实。
说实话,这天气预报,它就像个老朋友,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。它告诉我们,明天是晴天,还是雨天;它告诉我们,冬天要来了,夏天要走了。但它也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些,它还告诉我们,这世界,是变化的,是充满未知的。而我们,只有适应它,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。
这邯郸的天气,它冷过,热过,也沙尘过,但它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。它就像是我们的一部分,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我们,也就像这天气一样,不管遇到什么,都得挺直腰杆,好好活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