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写体批注】
(褪色毛笔字迹)
2023年谷雨记:第43次窑火守夜时,阿婆往我茶盏里多添了半勺岩茶——她说这味儿配得上丁山三味。
(正文)
晨雾漫过青瓷巷的第七个霜降,我蹲在窑火工坊门槛上数砖缝。第17次探访时发现的秘径就在这里,苔藓爬满的排水渠像条蜈蚣,2022年霜降那天的云层恰好压住整片天空。你猜怎么着?这处明代龙窑遗址藏着现代陶艺家的秘密武器——他们用3D打印复刻的素胚,经1280℃烧制后竟比我想象的还烫手。
记得那回在传承课上摔碎第七个素胚,飞溅的陶片烫红了整只右手。王师傅蹲下来捡碎片时突然说:"碎的才叫器物。"这话让我在工坊门口站到日头偏西,看着新来的大学生们用手机直播开窑。刚说错了,其实他们直播时总把"青瓷"念成"青磁",这事儿得从那年说起…

现实中的丁山在正午的茶马古道蒸腾。马蹄印第37号拐弯处,我注意到青石缝里塞着半块霉变的茶饼。2019年深秋遇见的采茶阿婆还在,她至今保持着"三巡茶汤敬山神"的规矩。现在想想,当年她教我用竹筒挖茶树根的姿势,比任何茶道课都更教我明白"茶味"的分量。
暮色里的云顶寺塔总让我想起2018年除夕。守塔人老周递来的腊八粥里混着半片碎瓷,他说这是当年修塔时从地宫挖出的宋代茶盏。比我想象的更玄的是,那夜塔身影子突然变成只展翅的鹤——刚说错了,其实那是月光把飞檐照斜了。
未来可能的丁山藏在窑火余烬里。上个月遇见的95后女孩在抖音教"青瓷盲盒",她把1280℃烧成"1280℃的浪漫"。这让我在工坊后山找到块未烧的素胚,用手机扫码就能看见虚拟窑变过程。你猜怎么着?扫码器上的青苔比陶土还厚。
(方言收束)
丁山人的日子,就这味儿——
火味烫得人直眨眼,茶味沏得心发烫,禅味在塔影里转圈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