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自驾日记:江油秘境生存指南
清晨五点四十分,青城山后山的雾气还裹着山腰。背包里那罐江油特制辣椒酱突然滚出来,我蹲在第七个观景台旁捡的时候,发现块形似酒坛的巨石被晨露浸得发亮——这石头的弧度,像极了2019年我第一次摸到的酒坛底座。今年新增的木栈道让观察角度多了三处,但最绝的还是北坡第11棵老银杏树下的机位,记得上次带团队拍晨雾,三脚架卡在石缝里差点摔个跟头。
说完了青城山,下午的车轮转向了中子镇。老街转角处那家竹编铺子还在,张师傅说:"这手艺传了四代人,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。"他教我用"要得"的六种方言变体——绵阳话带点鼻音的"要得",广元话拉长的"要得嘞",最逗的是江油本地人故意把"要得"说成"要得噻",活像在逗娃。2021年这里还堆着半人高的废竹料,今年居然支起了文创直播间,我蹲在石磨旁看了半小时,看王婶用竹篾编出李白祠的九宫格灯罩。
哦对了,上次说的那家豆腐店…其实已经改名叫"醉李白"了。老板娘王婶现在总爱往豆浆里撒碎银子(其实是江油特产的银耳碎),她说:"李白当年醉过的井水,现在都成了网红打卡点。"不过我注意到,2023年夏天游客比2021年多了四成,但真正的老手艺匠人还是集中在后巷,比如做竹编灯笼的陈师傅,他坚持用桐油和蜂蜡,说机器压的竹篾"没有灵魂"。
傍晚五点十七分,李白祠的香火比去年更旺了。我摸着新挂的"诗酒趁年华"木匾,突然想起2019年这里还在搞"李太白主题民宿"。现在文创产品铺满整个长廊,连酒坛造型的文创杯都印着"将进酒"的篆体字。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后山新增的"诗酒长廊",每块青石板上都刻着李白的诗句——特别是"天子呼来不上船"那块,被游客踩得锃亮,倒像块活字印刷的活招牌。
(此处插入车窗上的李白诗词贴纸特写)
"要得!这杯江油大曲配你的辣椒酱,够不够’天子呼来’的排场?"酒肆老板突然端着酒杯凑过来,他用的正是我学过的"要得噻"方言变体。2023年夏天新增的微醺路线确实方便,从青城山到李白祠的途中,在绵阳服务区加满油后,还能在平阳府故城加半箱——那位置刚好能看到新修的"春酒诗"碑林。
(此处插入王婶递来的竹编李白酒壶)
记得2021年这里还在推广"李白主题剧本杀",现在改成了沉浸式酒文化体验。最妙的是后山的"诗酒茶馆",老板用紫砂壶泡江油苦丁茶,配着竹简版《春酒诗》解说。我注意到,2023年的游客里多了不少亲子团,孩子们举着"诗酒趁年华"的灯牌,倒真有几分"斗酒诗百篇"的架势。
(此处插入张师傅竹编的九宫格灯罩)

不过商业化浪潮里也有值得守护的角落。比如李祠后山的"醉仙洞",2023年新增了李白手稿复刻展,但洞口的"禁止明火"告示比2019年更醒目了。我在洞里摸到块被烟熏黄的青砖,恍惚间像摸到当年李白醉卧的床榻——或许这就是江油文旅的悖论:既要让千年诗魂活起来,又要守住那点"天然去雕饰"的野趣。
(此处插入车灯照亮的醉仙洞入口)
回程时经过中子镇老街,发现张师傅的竹编铺子挂上了"非遗传承人"铜牌。他教我用方言念"要得",这次我故意把绵阳话和广元话混着说:"要得噻,要得嘞,要得!"结果招来隔壁豆腐坊的王婶,她笑得直拍大腿:"现在的娃娃,把江油话都忘了!"
(此处插入车窗上被晨雾模糊的李白诗词贴纸)

三次到访最明显的对比,是李白祠的香火与醉仙洞的静谧。2019年这里还是川北游客的次要选择,2021年成了网红打卡地,2023年反而多了本地老人晨练、写生的群体。或许正如我背包里那罐辣椒酱,江油文旅的密码,就藏在"诗酒趁年华"的豪迈与"守拙归园田"的烟火气之间。
(此处插入背包侧袋的李白祠文创酒杯)
说到底,江油这方水土,就像青城山后山的晨雾——你以为看透了,其实永远雾里看花。但那些竹编匠人的掌纹、豆腐坊的蒸汽、诗酒长廊的青苔,都在提醒我们:真正的秘境,从来不在朋友圈九宫格里,而在方言的尾音里,在老手艺的呼吸中,在李白祠那坛永远温着的春酒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