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庆天气预报》
记得去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我正骑着电动车穿过解放碑附近,突然间天就黑了,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头盔上,整条街的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往屋里冲。我那天穿得单薄,冷不丁被雨淋透,黏糊糊地坐在公交站台的塑料凳子上,看着手机里天气预报员用标准普通话播报“未来24小时雨量将达50毫米”,心里就犯嘀咕——这数字跟重庆的天气似的,永远说得到,但具体怎么下,谁也说不准。
重庆的天气啊,真是把人整得七荤八素。夏天的时候,我们这儿叫“梅雨季”,但跟江浙那边的不一样,我们这儿是“伏旱”后突然来一场“倒春寒”式的暴雨,哗啦一下就能淹了半条街。我邻居老王,退休前是建筑工,他对付雨天最有一套——在门口放个脸盆接雨水,说这样能“接天上的甘霖”。我每次看到他那个样子,都忍不住笑,但仔细想想,他那个年代没空调,下雨天湿漉漉的,确实比现在难熬。
说起来,重庆的梅雨季真是…一言难尽。那段时间,衣服永远干不了,潮湿黏腻的感觉从里到外渗透,连床单都带着一股子霉味。我有个朋友,特别怕这种天气,每次下雨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看剧,对外界说“我宁愿跟蚊子大战三百回合,也不想出门”。但说实话,我挺烦的,因为下雨天反而更想出去走走,山城的街道被雨洗过,空气清新得很,那种感觉天气预报员永远描述不出来。

秋天嘛,重庆的秋天来得快去得也快,一阵风一吹,树叶哗啦就黄了,但没几天又得被雨淋得稀巴烂。我总觉得,重庆的秋天就像我们这儿的人,外表看着硬朗,内里其实挺水。我小时候住在南岸,秋天去南山植物园,满山的红叶美得跟画似的,但转过身就能看到雾气从江面上飘上来,把整个山都笼罩了。那种感觉,嗯…挺浪漫的,也挺让人发愁的,毕竟雾太大,开车都得开慢点。
冬天最考验人了。重庆的冬天不冷,但阴冷潮湿得能把人冻透。我有个同学,南方人,第一次来重庆过冬,直接被冻成了“冰棍”,手脚都发紫。我们这儿的人对付冬天有自己的一套,比如吃火锅、穿羽绒服配棉拖鞋,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。我妈妈每年冬天都会在我包里塞一堆纸巾,她说“重庆的冬天,纸巾比男朋友还重要”。这话听着有点夸张,但确实,那种黏糊糊的感觉,衣服一脱就能看到白花花的背,挺烦人的。
对了,重庆人好像特别能适应潮湿。我观察很久了,我们这儿的人夏天穿拖鞋,冬天也穿拖鞋,好像觉得这样能“透气”。其实我挺烦的,因为拖鞋一湿就滑,走路都得小心翼翼。但换个角度看也挺有意思的,毕竟重庆的天气就是这样,你抱怨也没用,不如想办法适应。所以啊,我觉得重庆人…特别能“巴适”,不管多糟糕的天气,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这几年,我注意到重庆的天气好像越来越反常了。前年夏天,我们这儿热得像蒸笼,连日暴雨后突然来了场大雾,能见度不到十米,开车得像在隧道里一样。我那天开车去大足,差点开错路,最后还是导航救了我。气象台说这是“极端天气事件”,但我总觉得,可能跟山城地形有关,热气一上来,遇冷就成雾了。反正,这种天气下,重庆人的“巴适”就体现在——就算雾再大,火锅店照样生意火爆,大家还是能找到自己的乐子。
天气预报这东西,我一直觉得没那么准。我手机里装了好几个APP,但每次下雨,总有那么几个说“明天有雨”,结果可能一滴雨都没有。我妈妈就说“天气预报那是给外地人看的,我们重庆人靠经验”,这话有点自欺欺人,但确实有点道理。重庆的天气太复杂了,光靠几个数字和符号,怎么可能描述清楚呢?
你看,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表达一件事——重庆的天气,就是重庆人的性格。潮湿、闷热、反复无常,但重庆人就像这天气一样,不管多糟糕,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。我们这儿的人,好像特别懂得怎么“巴适”,不管天气如何,都能乐呵呵地生活。所以啊,我觉得吧,重庆的天气预报,可能不需要那么精确,因为重庆人,早就学会了跟天气相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