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晨光初绽时)
上周三清晨6点,我蹲守在中山桥铁索上。黄河水雾在睫毛上凝成冰碴,游船汽笛声比闹钟还准时。我们兰州人最懂黄河的脾气——正午前两小时水位最稳,去年暴雨夜我举着三脚架拍浑浊浪涌,结果被冲垮的防护栏划了道疤。现在建议带防滑鞋套,别学上个月穿皮鞋的摄影协会老张,鞋底沾了河滩青苔,在正宁路夜市摔了个四仰八叉。
(正午日影流转)
正午12点15分,白塔山下的梧桐叶开始筛碎金。记得前夫总说"兰州日头毒得很",可我们本地人早摸透了光影规律。去年冬至那天我举着测光表转悠,发现白塔山南坡的阴影区能藏三头骆驼——这可是拍黄河石林最佳机位。不过要提醒你,下午3点后山道开始落灰,建议带防风口罩,别学隔壁老王,吸了沙尘咳了三天,最后在红山根文创园咳出半瓶陈年黄河水。
(暮色渐浓时)
上周二凌晨2点,正宁路拐角那家糖画摊亮着孤灯。黑眼圈比咖啡因更浓稠,老板娘用麦芽糖在铁板上画《黄河九曲图》,糖丝凝固时能听见黄河水声。我们兰州人讲究"夜食三巡",这摊子比正宁路官方推荐的"网红糖画"早二十年,去年被美食博主拍红后,老板娘反而把摊位往巷尾挪了五十米。手冲咖啡车就在糖画摊斜对面,老板是前兰州牛肉面师傅,拿虹吸壶煮的苦豆子咖啡,苦味能冲开凌晨的困意。
(黄昏记忆闪回)
突然想起去年暴雨夜,我举着伞在青年巷菜市蹲守。新修的网红墙被雨水泡成灰浆,菜贩子们却把白菜堆在墙根卖。张婶家的酸辣子秘方藏在三轮车底——用去年霜降的辣椒配现磨的紫苏籽,去年冬至那场雪,她三轮车陷在泥里,酸辣子罐子滚出来,被路过的摄影学生拍成《市井雪景》。
(星光初现时)

上周四下午3点,红山根文创园的废弃水塔开始爬满爬山虎。这地方改造时我们兰州人争议最大,官方说要打造"工业美学",老住户却嫌墙上的涂鸦挡了风。其实前夫在1998年拍过组照片,那时候水塔还挂着"兰州氮肥厂"牌子,现在改成艺术展馆,倒成了我们本地人拍"新旧对话"的最佳取景地。记得带手电筒,周五下午2点闭园前溜进去,能看见老墙缝里钻出的野薄荷。
(未完待续)
还没说完…上周六在临夏路转角修车厂,我拍到辆贴满贴纸的报废卡车,司机是位独居的牛肉面老师傅。他说这车装过他三十年面汤桶,现在改造成移动书屋,每周六下午2点开放借阅。下次带你们去拍,记得穿防油渍的工装裤——这师傅说面汤桶漏过,把我相机包泡成了"黄河水洗版"。

(2023.8.17 手写体日期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