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中秋,我的车在服务区差点“罢工”,让我想起…
提车的时候,销售小哥就跟我说,这车皮实,保养简单。可我这人吧,总有点自己的“小怪癖”。比如,我这辆开了快五年的SUV,右前轮总爱“使小性子”——不是漏气,就是胎压忽高忽低,得隔三差五去检查。每次长假前,我都要给它做个体检,轮胎是必检项,油液、刹车、灯光,一样不能少。那一次,我特意给它换了四个新胎,心想这下该安分了吧。结果呢,刚上路没多久,还是它“闹情绪”,胎压报警灯亮了。没办法,只能停在路边,拿出胎压表一个个测量。那会儿天还早,路上车不多,我蹲在车旁,一边检查一边琢磨:这轮胎是不是对环境太敏感了?海拔一高,气压就变?后来问过修车的朋友,说可能是胎壁有细微损伤,高速跑起来容易漏气。这下我踏实了,每次经过高速服务区,我都要过去给它“测体温”,看看它是不是又哪里不舒服。
除了车,路线规划也是我的“心头病”。我这个人吧,不爱走寻常路,但也不喜欢在节日期间“添堵”。前几年去海南,看到导航推荐的一条“风景绝佳”的山区公路,节假日车流量大得像下饺子,堵了整整五个小时。那滋味,别提多难受了。从那以后,我规划路线,除了看风景,更看重实时路况。我会提前几天打开几个APP,看看哪条路车少,哪条路修路,甚至有时候会绕远点,避开那些传说中的“死亡路段”。比如,我知道某段高速公路晚上车特别少,就喜欢深夜出发,赶在车流高峰前上路。有人说我这样太折腾,但我觉得,安全第一,早点到,晚点睡,总比卡在路上强。
说到安全,就不能不提心态。长假期间,最让人头疼的就是“人挤人”——高速上,服务区里,到处都是人。那感觉,就像挤地铁一样,让人心烦意乱。我试过用听音乐转移注意力,但必须是纯音乐,节奏舒缓的那种,不然更容易分神。有时候,看着旁边车道的人像蚂蚁一样爬,心里也着急,油门就踩深了。后来我才明白,这种情况下,越是心急,越容易出事。所以现在我开车,遇到堵车,会提前深呼吸,告诉自己:安全第一,慢慢来。安全带,这个我以前觉得有点麻烦的东西,现在每次上车,我都会习惯性地系好,并检查一下后排的乘客。我觉得,安全带真的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好的驾驶心态。
去年国庆,我开车回家,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。路面湿滑,视线不清,车速不知不觉就降下来了。这时候,我特别庆幸自己提前检查了雨刮器,还备了防滑链。雨越下越大,我车速降到40码,心里还打鼓。这时候,前面一辆大货车突然刹车,我赶紧松油门,车身还是晃了一下。幸好,距离不算太远,没发生追尾。那一次,我深刻体会到,防御性驾驶的重要性。你要时刻观察路况,预判其他车辆的行为,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。有时候,别人开得慢,不一定是你被堵住了,可能是他在观察路况,或者准备应对突发情况。

当然,科技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。导航、行车记录仪,这些家伙什儿,确实帮了大忙。没有导航,我可能早就迷路了;有了行车记录仪,遇到剐蹭,也能分清责任。但我也觉得,科技再好,你自己不看好路还是不行。比如,导航再智能,你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速,不能完全依赖它。行车记录仪,虽然能记录事故,但更重要的是预防事故。
去年,我开车去山区玩,路上遇到一个急转弯,由于视线不好,加上车速有点快,我差点把车开到路外。幸亏我反应及时,赶紧打方向盘,才没发生事故。那一次,我深刻体会到,保持车距的重要性。有时候,前面的车突然刹车,你如果距离太近,根本来不及反应。所以,我开车,尤其是山路,车速会放得更慢,并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。
长假出行,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。去年中秋节,我开车回家,在服务区加油的时候,突然感觉车子有点抖动,然后发动机就熄火了。我赶紧下车检查,发现是发动机 overheating 了。那会儿天还热,我赶紧把车开到阴凉处,打开引擎盖散热。幸好,我车上备了灭火器,虽然没用到,但心里还是踏实了不少。后来,我才知道,车子抛锚在高速上,真的很危险。所以,我每次出行,都会在后备箱里备上一些应急物品,比如灭火器、三角警示牌、急救包、拖车绳等等。
总的来说,长假自驾游,安全最重要。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规划好路线,检查好车辆,备好应急物品。同时,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防御性驾驶,避免分心。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,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看好路,管好自己。安全出行,平安回家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